喜山龙蜥

Japalura kumaonensis   Annandale
   

  251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鉴别特征 鼓膜裸露,无喉褶;后肢贴体前伸最长趾端达鼓膜或眼,第四趾长与胫一长相等,尾长为头体长的两倍以上;上唇鳞6,颈及体前部有一行大棱鳞与背中部鳞行平行排列,背部黑色大鳞排成“V”形或“ ”形。
形态 雌性成蜥头体长58mm,尾长120mm,前肢长22mm,后肢长43mm。生活时背面灰褐色,头背及四肢背面具有深色短横纹,眼后有一黑色线纹斜向口后角,躯干背面从头后至尾基部有7个黑褐色“V”形斑;腹面由前到后为一致的淡黄褐色,有深色斑,腹中部淡蓝灰色,腹中线由前到后有一黑褐色纵线纹。头宽为头长的四分之三左右,头高不到头长的二分之一。吻端钝圆,略超出下颌;吻棱明显,与上睫脊相连续;两颊略微内陷;鼓膜裸露,其直径约为眼眶直径的二分之一。头背面鳞片粗糙,不规则且大小不等,枕部后面有显著的锥状鳞;吻鳞宽矮,上缘与头背面二枚小鳞相接。鼻鳞较大,扁圆形,与吻鳞及第一枚上唇鳞相接。鼻孔圆形,位于鼻鳞后半部。上唇鳞每侧6枚,内侧有一行大鳞与上唇缘平行,前方起于鼻鳞向后止于口后角;颏鳞前宽后窄,略呈倒三角形;下唇鳞左右均为7枚,内侧有3行鳞片与下唇鳞平行排列;头腹面前部鳞片大小不相等,平滑,向后逐渐起棱。无喉褶。喉鳞与腹鳞等大。体略侧扁,颈鬣与背鬣相连续形成一锯齿状脊线,两侧各有一纵行起棱大鳞,颈及体前部与背脊平行,向后排成弧形直至尾基部。背鳞大小不一致,均起棱,上部鳞尖向后上方,下部鳞尖直向后;背脊起棱大鳞排成五个“V”形斑,尖端向后方;腹鳞大小一致,小于最大的背鳞,均明显起棱,排列整齐。四肢细长,后肢贴体前伸最长趾端达鼓膜或眼,指、趾均较细长,第IV趾与胫长相等。尾略侧扁,末端鞭状,尾长为头体长的两倍以上。四肢及尾部鳞片均起棱。
上颌齿左19右17枚。
文献记载:Smith (1935: 171)报道一成蜥头体长60mm,尾长125mm。

大小
生物学

生物学资料 标本采自西藏聂拉木县樟木区山区林间草丛中。
垂直分布:海拔2400m。

生境信息
海拔范围

垂直分布:海拔2400m。

国外分布